鸡蛋黄金期货配资软件,老年人吃了是有害还是有益?
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近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utrients》 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了鸡蛋摄入频率与老年人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每周适量食用鸡蛋(1~6次)可能有助于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但每日摄入过多鸡蛋可能带来一定风险。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一下吧。
新研究揭示——鸡蛋对老年人心血管健康有益
该研究团队使用了ASPREE(ASPirin in Reducing Events in the Elderly) 纵向研究的数据,专门针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
学者共调查了8756名社区居住(非住院或护理院)的老年人,鸡蛋摄入量通过自我报告方式收集,分为以下三类:从不/极少食用(每月1~2次或更少)、每周食用(每周1~6次)、每日食用(每天1次或多次)。死亡率数据通过医疗记录等途径进行确认,并按照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癌症死亡率进行分类。
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并调整了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饮食质量 等多个可能影响死亡率的混杂因素。在中位随访5.9年 期间,共记录了1034例(11.8%)全因死亡。
研究发现与从不吃鸡蛋的人群相比,每周适量食用鸡蛋的老年人,全因死亡率降低17%,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29%。
然而,每日食用鸡蛋(每天1次或更多) 的人群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风险略有上升,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另外,研究人员发现癌症死亡率与鸡蛋摄入量无显著关联。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胆碱、维生素D、叶黄素和ω-3脂肪酸,这些营养素对维持老年人肌肉质量、心血管健康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而这项研究也为适量摄入鸡蛋的益处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不过,这项研究也并非百分百完美。
本研究仅能说明鸡蛋摄入与死亡率之间的关联,但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因此,未来需要更多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
但这份研究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老年人可适量食用鸡蛋,而不必过度担忧它的胆固醇含量。基于该研究,每周1-6次的鸡蛋摄入可能是安全且有益的,尤其对心血管健康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当然,物极必反,鸡蛋虽好,但应该避免每日过量食用。
尽管每日食用鸡蛋的风险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但仍需关注过量摄入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尤其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胆固醇的老年人。
这类高风险人群在食用鸡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寻找合适自己的食用量。
“以形补形”?鸡蛋对女性有意想不到的益处
都说“以形补形”,鸡蛋是“卵”,所以坊间流传鸡蛋是女性专属的“补品”。女性应该多吃鸡蛋,补卵巢,对女性健康有益处。
鸡蛋营养丰富,无论什么性别的人吃了都能获益。
然而,有研究确实发现鸡蛋似乎对女性有特殊的保护作用。
2024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团队在《Nutrients》 期刊发表了一项基于Rancho Bernardo 研究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了鸡蛋摄入与4年内认知功能变化的关系。
研究发现,女性适量摄入鸡蛋可能有助于维持语义记忆,但整体而言,鸡蛋摄入对男性和其他认知功能的影响不显著。
研究使用了Rancho Bernardo队列研究的数据,分析了890名5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包括357名男性和533名女性)。
研究者在1988-1991年 期间收集了参与者的饮食数据(包括鸡蛋摄入量),并在1992-1996年 进行随访,对比其认知功能变化。
研究未发现鸡蛋摄入与认知能力下降之间的负相关,说明鸡蛋摄入不会对认知功能造成不利影响。相反,在女性中,较高鸡蛋摄入量与较少的语义记忆下降相关。而在男性中,鸡蛋摄入与认知变化无显著关联。
关于男性为何未观察到明显效应,研究人员推测可能女性比男性更易受饮食中胆碱、叶黄素等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
激素水平(如雌激素)也可能在鸡蛋营养对大脑健康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但这一点仍需进一步研究。鸡蛋对女性虽好,但也注意不要过量摄入。
同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Clinical Nutrition) 发表了一项前瞻性研究,该研究分析了4439名欧洲血统的绝经后女性,探讨了鸡蛋摄入、基因易感性和体重变化之间的关联。
研究发现,鸡蛋摄入增加可能与体重增加相关。尤其是在高热量“西方饮食模式”下,这种效应更加显著。此外,基因易感性较高的女性在鸡蛋摄入增加的情况下,体重增长更明显。
研究利用了女性健康倡议(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 的数据,分析了4439名健康的绝经后女性,并进行了6年的随访。研究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评估鸡蛋摄入量,并结合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计算BMI多基因风险评分,以衡量个体的遗传易感性。
在6年的随访期间,研究发现鸡蛋摄入增加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在第3年,每周多摄入2个鸡蛋的女性,体重平均增加0.70 kg,而那些减少鸡蛋摄入每周2.4个的女性,体重变化较小。
然而,进一步分析发现,鸡蛋摄入量与体重增加的关联,仅在摄入大量“西方饮食”的女性中显著。
“西方饮食”是指主要以红肉、加工肉类、炸薯条、甜食、含糖饮料、油炸食品和高热量食物为主的饮食模式。这一分析结果意味着,如果女性本身饮食较健康,鸡蛋摄入对体重的影响可能较小。
另外,基因也在这其中发挥着作用。研究计算了身体质量指数(BMI)多基因风险评分,发现仅在鸡蛋摄入量增加最多的女性中,BMI遗传易感性高的个体才会有显著的体重增长。
换句话说,有易肥胖基因的人,如果增加鸡蛋摄入,体重增长可能更明显。
总的来说,有很多研究都显示鸡蛋对女性健康有极大的益处。虽然有些研究也发现鸡蛋摄入量和某些负面效应相关,但只要合理把握好摄入量,鸡蛋还是利大于弊。此外,从来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灵丹妙药”。想要鸡蛋的益处发挥到最大,健康的整体饮食结构也是少不了的。
鸡蛋迷思:蛋壳颜色越深越好?生吃比煮熟好?
鸡蛋好处如此之大,那怎么挑选好的鸡蛋呢?有些人建议应该根据鸡蛋蛋壳颜色挑选。
白色和棕色是鸡蛋最常见的颜色,蓝色或绿色蛋壳的鸡蛋在市面上相对少见一点。有人认为鸡蛋颜色越深越健康,而也有人认为青蓝色的鸡蛋是稀有品种,营养更高。
事实上,鸡蛋壳的颜色主要由母鸡的品种决定。
这种颜色的差异源于蛋壳中不同的色素。棕色蛋壳的颜色来自于原卟啉,这种色素来自血红蛋白的分解。相比之下,蓝色或绿色蛋壳的颜色则来源于胆绿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蛋壳颜色不同,但无论是白壳蛋还是棕壳蛋,它们的营养成分几乎相同。人们常认为棕壳蛋更健康,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蛋的营养价值更取决于母鸡的饲料和健康状况,而不是蛋壳的颜色。
虽然遗传是决定鸡蛋颜色的主要因素,但母鸡的健康、饮食、年龄以及环境因素也会导致蛋壳颜色的变化。某些疾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会影响蛋壳的颜色,使其变淡。
此外,营养缺乏,尤其是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也可能影响蛋壳的形成,导致颜色变浅。寄生虫感染(如蛔虫)会影响母鸡的肠道健康,从而减少营养吸收,使蛋壳颜色变淡,蛋黄颜色也可能变浅。
饲养环境也会影响鸡蛋颜色。在自由放养的鸡群中,母鸡接受更多的阳光照射,可能导致维生素D3摄入过量,从而影响蛋壳颜色。
如果母鸡工厂化饲养,生活在密集的环境中,母鸡在产蛋前过度紧张,色素沉积可能会减少,使蛋壳颜色变淡。而如果蛋在输卵管中停留时间过长,则可能沉积额外的钙,形成灰白色的外观。
虽然蛋壳颜色可能反映出母鸡的健康状况,但它并不是衡量鸡蛋质量和营养价值的主要标准。深色蛋壳通常意味着母鸡健康状况良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深色蛋壳的鸡蛋比浅色蛋壳的鸡蛋更有营养。
真正影响鸡蛋营养价值的因素是母鸡的饲料和饲养环境。
不同颜色的鸡蛋在营养成分上基本一致,消费者在挑选鸡蛋时,不必仅凭蛋壳颜色来判断其营养价值。相反,关注母鸡的饲养环境和食品安全,选择来自健康母鸡的鸡蛋,才是更重要的。
除了选鸡蛋,吃鸡蛋也有讲究。
很多人喜欢生吃鸡蛋,认为这样能保留最多的营养。然而,生鸡蛋不仅可能影响蛋白质的吸收,还可能带来沙门氏菌感染的风险。
鸡蛋是完全蛋白质来源,含有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然而,一项研究发现人体对熟鸡蛋比生鸡蛋吸收率更高。
生吃鸡蛋另一个问题是沙门氏菌。这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和发热。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估计,仅2013年,沙门氏菌就导致约100万起感染病例。研究表明,在1995年至2002年间,53%的沙门氏菌感染病例与鸡蛋有关。
如果仍想吃生鸡蛋,在食用时应该注意卫生。
选择标明“可生吃”的鸡蛋。这类鸡蛋一般经过严格消毒和检验,确保鸡蛋不含沙门氏菌。
处理生鸡蛋后要洗手,并清洁接触过生鸡蛋的器具,防止交叉感染。
总的来说,适量食用鸡蛋对于老年人心血管健康可能带来一定的益处,但关键在于饮食均衡,不能片面依赖某一种食物。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饮食选择应结合个人健康情况和医生建议。
想要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除了合理饮食黄金期货配资软件,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和管理好血压血脂。健康长寿,没有捷径,科学饮食加上规律作息,才是最稳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