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看到征求意见稿,但商业银行禁止代销私募产品的概率较大,这可能与这些年私募操作不规范,投资者与代销机构纠纷不断有关系。”某股份制银行零售部门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近日,有市场消息称,有关部门将修订商业银行代销私募投资基金相关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商业银行不得代销本通知规定范围以外的机构发行的产品,不得代理销售私募投资基金或通过借道其他持牌金融产品的方式变相代理销售私募投资基金。
上述股份制银行零售部门负责人说,事情落地总体上对银行的影响不大,对私行的影响大一些,因为私募是私行高端客户的主流选择。
但也有多位银行人士表示,目前仅限于传言阶段,能否落地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或为降低银行代销产品风险
根据原银监会于2016年5月印发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除政府债券和实物贵金属之外,商业银行只能代销由原银监会、证监会和原保监会依法实施监督管理、持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产品。
也就是说,现行的有关商业银行代销业务的监管政策,规定了商业银行代销产品的范围,必须是受持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委托。私募基金产品即便已经在基金业协会备过案,如果发行机构没有相关牌照,银行就不得代销。
“银行不能代销私募这个早就有规定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通过阳光私募的方式操作,避开了这个规定。”有银行业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目前,市场合规的操作是通过“阳光私募”方式——即由持牌信托公司发行信托集合理财计划,聘请私募机构出任管理人,相关产品即可在商业银行渠道内进行销售。
“这个模式已经操作了好多年,在这个时间点传出银行禁止代销私募产品,大概率是和这几年私募跑路、暴雷等事件有关,监管收紧。”上述银行业零售部门负责人说。
某股份制银行资深从业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说,私募产品的波动风险相对大,目前有消息称监管禁止银行代销私募产品,有可能是为了降低银行代销产品风险,更好保护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的权益。
当前国内私募机构的数量超过2万家。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数据,截至2024年4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1032家,管理基金数量1152794只,管理基金规模219.90万亿元。
数量增加带来的另一个现象是行业良莠不齐,给投资者和机构带来的风险日益增加,一些商业银行卷入了类似的纠纷。比如,早在数年前,浦发银行代理销售的私募产品出现延期兑付的问题,引发多起消费者投诉。
原银保监会消保局此前发文对浦发银行进行了通报,存在包括在代销产品准入环节尽职调查不到位等五方面的问题。
“主要是出于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吧,对于银行来说,收益不多,麻烦不少。”有私募基金研究总监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私募基金的监管强度较弱,更多依赖于自律监管,这也导致近年来一些私募基金出现暴雷、跑路等风险事件。一些私募基金通过信托等通道嵌套卖给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群体,一旦爆雷,很容易产生纠纷,后遗症不少,商业银行作为代销机构就要出面承担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责任。”金融监管资深专家周毅钦表示。
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银行禁止代销私募基金对各方影响各不相同。
上述银行业人士说,目前代销私募产品的银行不多,产品总体规模不大,占银行中收比例很低,主要是私人银行在卖。因此,即便禁止商业银行代销该类产品,对银行业务整体影响很有限。
上述银行业零售部门负责人说,这个事情对私行的影响大一些,因为私募是私行高端客户的主流选择。私募代销渠道受限,可能对部分私人银行的理财业务拓展构成一定压力。
目前,国有大行和头部股份制银行在私募代销领域布局较多,但是目前并没有公开权威的私募代销规模。
根据入局较早的招行披露,2020年该行代销私募规模就已超3000亿元。截至2021年12月,招商银行已服务超37万私募用户,其中82%为高净值客户,管理在架私募规模超5650亿元。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这对私募行业的影响较大。
上述私募基金研究总监说,银行是私募产品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对百亿元级别大私募基金来说更是如此。大部分大的私募基金都是依靠金融机构代销,自己没有销售团队。这样一来,募资问题就大了,尤其是百亿元级别的,找券商和第三方渠道很难弥补缺口。
“禁止后,私募基金募集难度增大,很多私募基金可能面临倒闭,规模小的私募收益覆盖不了运营成本。”上述私募人士说。
有银行业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分析称融资杠杆指什么,银行渠道如果被禁,私募代销渠道或将重构,券商和第三方渠道会越来越重要。